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全长36公里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6月26日下午实现全线贯通。在三年多的大桥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先导,攻克了在强涌潮海湾建设跨海大桥的技术难题,创造6项世界或国内第一,是我国跨海大桥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为世界建桥史添上了精彩一笔。据悉,大桥将于明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正式通车。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自2003年11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全体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大桥、创造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目标要求,精细管理、精心施工,目前己累计完成工程投资114亿元,主体工程100%。
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建造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包括:一是建设条件十分恶劣,一年的有效工作日不足180天;二是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的专用施工技术规范及专项质量检验标准缺少可供借鉴的版本;三是国内施工企业缺乏海上建造大桥的经验;四是缺少能满足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需要的专用运梁施工设备;五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施工船舶多、作业点多、工程战线长,管理难度相当大;六是自行筹措大桥建设约118亿元的资金相当困难。
面对种种困难,大桥建设者坚持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谱写了世界跨海大桥建设史上的崭新篇章。
理念创新。
大桥建设者们一切从杭州湾特定的实际出发,开拓建桥思路。2001年5月,为完善大桥“工可”报告,邀请30名专家咨询、论证,提出“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00年”的建设目标和“施工决定设计”的建桥思路。同年7月,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杭州湾大桥施工和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借助国内外有实力的设计、咨询和施工单位,形成“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减少海上作业时间、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质量进度双控原则的方案。这些凝集着专家和学者智慧的施工方案和原则,不仅完善了“工可”报告,而且对于指导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顺利实施起到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个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符合杭州湾跨海大桥实际的,其做法本身开创了重大工程建设的先河。
投融资机制创新。
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自行筹资,自担风险,实现政府和企业“双赢”。通过政府部门项目推介、牵线搭桥,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按照《公司法》组建了项目公司??宁波市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共有17家省内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占总资本的50.26%。项目公司成立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企业经营策略变化等因素影响,资本金几经调整,截至目前,民营资本仍占28.64%。同时,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资金,不管是投资股东的资本金,还是银行贷款,都是按照工程进度计划足额到位,保证了工程建设按时支付的需要,做到没有拖欠一分钱工程款。
科技创新。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的过程是对杭州湾海域的建设条件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科技创新的过程。大桥的建设充分发挥交通部和浙江省联合技术专家组的“参谋部”、“智囊团”作用,为大桥工程建设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围绕建设条件、设计与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运行管理等方面,先后开展138项专题研究,100多场次技术交流活动。截至去年底,共有3项专利技术、2项部级工法获得批准,有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所编制的部分技术规范及规程已纳入国家标委会、交通部、铁道部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等行业的新规范中,还有8项专利技术、3项国家级工法正在申报之中。开工以来,共获得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目前,已有5项关键技术科技项目通过国家鉴定,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大桥建设共创造6项世界或国内第一。
管理创新。
在管理环节上,实行工程管理处领导下的项目部负责制,工程监理实行指挥部领导下的驻地办负责制,统一负责工程现场的“四控二管一协调”管理。在质量安全监控上,建立了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实行自检、抽检和监督的三级质量管理。开工以来,没有发生一起质量等级事故,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三年多来,大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受16次台风、天文大潮、浅层沼气等恶劣条件的严峻考验,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在信息管理上,还建立OA系统、数据采集系统,视频监视系统以及覆盖整个杭州湾工区的数据传输平台,形成完整的数字化大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工程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