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在项目立项上,土地治理项目严格履行“一事一议”,建立择优立项机制,通过招标确定具体实施区域,并按工程实际,精心设计、科学规划、详细预算;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上,在新闻媒体发布申报指南,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经济效益好,带动农户强,企业信誉度高的优先立项。在项目管理上,认真履行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各项制度,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在工程建设上,实行项目法人制,农发办与各施工单位签订合同,限定工期,保证质量。在竣工项目管护上,明晰产权,制定管护制度,强化管护责任,实行建管并举。同时,他们还积极规范档案管理,在项目库建设上,将基层报送的项目及时纳入项目库,公开择优选择申报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在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档案、竣工验收、财务票据等一系列档案资料管理上,严格按照省二级档案管理标准合理归档,做到方便可查。
二是狠抓监督工作,确保工作质量
在工程建设上,他们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对重点工程及大宗物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既节约了资金,又保证了工期和质量,杜绝了长官意识和人情工程。同时,严格履行工程监理,县农发办工程负责人及监理人员深入施工一线,持续加强巡回检查力度,督促进度,跟踪监理;并积极履行项目公示制,通过公示接受项目区群众的监督,在项目申报、实施和竣工阶段,对项目工程投资、任务等采取公示牌、专栏、版面、广播等媒体向项目区干群公示,增强农发项目的透明度;工程竣工后,对单项工程采取竣工一项,验收一项的原则,严格按照验收程序进行验收,对验收不达标的,绝不迁就,要限期整改,否则国补资金不予兑现,并绘制工程竣工图,便于上级开发部门检查验收;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严把竣工工程管护关,做到工程竣工,管护上马,实行建管并举。同时,大力偿试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承包、拍卖、股份制经营等多种有效机制落实管护责任,走出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
三是强化财务管理,规范资金使用
强化资金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用足用好资金,才能发挥农发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为此平遥县强化落实,狠抓管理。该县积极落实配套措施,保证资金到位,县财政将配套资金及农发事业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用足用好财政政策,保证资金的足额落实,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细则》,实行“三专”制度,进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并严格审批程序,履行县级报帐,制作了项目资金报帐程序流程及报帐审批程序,逐级审批,各级把关,实行农发、财政两支笔签字,做到项目实施前有预算,竣工后有决算,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在有偿资金投放上,采取与财政有经济往来的单位或个人作担保,签订合同,确保回收;他们还加强审计,强化监督,定期对开发帐目进行审计、检查、监督,保证了农发资金的专款专用。